2021年宿州市玉米、大豆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
发布时间:2021-09-16作者:佚名来源: 宿州市农业农村局
一、发生趋势
据预测,2021年全市玉米、大豆重大病虫害总体将中等至偏重发生。其中玉米病虫害总体中等至偏重发生,玉米南方锈病等叶部病害偏重发生,草地贪夜蛾在夏玉米上偏轻发生,在秋玉米上偏重发生;大豆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其中大豆蛴螬、食心虫、根腐病、茎基腐病中等发生。预计2021年全市玉米、大豆重大病虫发生面积分别为800万亩次和200万亩次。
二、防控目标
通过有效防治,将玉米、大豆重大病虫造成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推进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其中,玉米、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 4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 47%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化学农药使用持续减量化。
三、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突出草地贪夜蛾、玉米南方锈病等重大病虫,早研判预警、早谋划部署、早调度落实,抓好病虫监测防控、农药减量增效,推进绿色防控、科学防控、全程防控和统防统治,为全年农业高质量丰产丰收提供坚实支撑。
四、主要防控技术
(一)玉米病虫害
1.防控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联防联控的原则,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选用抗耐病虫玉米品种,采取种子处理、苗期病虫害防治、天敌保护利用和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实现玉米重大病虫可持续治理,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2.主推技术
栽培避害控害技术,性诱、灯诱等诱杀技术,生物防治技术,高效植保药械(如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施药技术。
3. 具体技术措施。
(1)防治对象
播种期:土传和种传病害、粗缩病和地下害虫等。
苗期:粗缩病、二代粘虫、灰飞虱、蓟马、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二点委夜蛾、地老虎等。
中后期: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蚜虫、弯孢叶斑病、纹枯病、小斑病、褐斑病、南方锈病等。
(2)防治措施
①地下害虫及蓟马、蚜虫、灰飞虱、甜菜夜蛾等苗期害虫: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利用含有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或丁硫克百威复配的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
②二点委夜蛾:深耕冬闲田,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可选含有溴氰虫酰胺等药剂成分的种衣剂种子包衣;采用喷雾、毒饵诱杀或撒毒土等方式,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防治幼虫。
③灰飞虱:夏玉米出苗后至三叶期,可使用吡蚜酮对水喷洒玉米苗和田间及田埂、地头、沟边杂草。
④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高峰期,可使用高空杀虫灯、性诱捕器、食诱剂等诱杀成虫,压低虫源基数;卵期和低龄幼虫期,可选用人工释放天敌昆虫和生物农药控害。化学防治抓住低龄幼虫期,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虱螨脲、虫螨腈等高效低风险农药,对零星发生区开展点杀点治,对普遍发生区开展统防统治,科学指导群防群治。
⑤粘虫、斜纹夜蛾、棉铃虫: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成虫发生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心叶期幼虫低龄阶段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或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酰胺类、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杀虫剂喷雾防治。抓住低龄幼虫防控最佳时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
⑥玉米螟:于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花叶株率达5%-10%时进行挑治;花叶株率达10%以上时进行普治;花叶株率超过20%,或百株玉米累计有卵30块以上,需连防2次。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药剂防治参照粘虫、斜纹夜蛾、棉铃虫。
⑦玉米弯孢叶斑病、小斑病、褐斑病等叶部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 在玉米心叶末期,选用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肟菌·戊唑醇、丙环·嘧菌酯等杀菌剂喷施,重发田块 7-10 天后再喷一次,褐斑病重发区在玉米 8 至 10 叶期用药防治。
⑧南方锈病:可用肟菌·戊唑醇、三唑酮、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喷 1-2 次,每次间隔 7 天左右。喷药时,可在药液中加入芸苔素内酯、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
⑨蚜虫:在蚜虫常年发生重的地区,利用噻虫嗪种衣剂包衣。点片发生时进行挑治,当有蚜株率达到30%-40%,出现“起油株”(蜜露)时应进行全田普治。选用对蚜虫高效且对天敌杀伤小的药剂防治,可使用噻虫嗪、吡虫啉、吡蚜酮等药剂防治。
4. 注意事项
(1)杀虫灯注意在害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夜间活跃时段使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平衡。
(2)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应大面积连片应用,且不能将不同害虫的诱芯置于同一诱捕器内。
(3)根据玉米中后期病虫的发生情况,可将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混合喷施,实现一喷多防。生物农药应适当提前施用,确保防效。
(4)施药宜在清晨或傍晚,用水量要足,施药部位要精准。推广使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提升防控玉米中后期病虫作业能力。玉米中后期使用植保无人机施药,亩施药液量2-3L,以提高防治效果。
(5)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二)大豆
1.防治策略
以健身栽培为基础,协调应用农业、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加强测报,抓住适期,科学用药。
2.主推技术
生物药剂控害技术、灯光诱杀技术。
3.具体防治措施
(1)播种期
防治对象:根腐病、病毒病、地下害虫等。
防治措施:选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杀菌剂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精甲霜灵等复配制剂,生物制剂选用申嗪霉素等,杀虫剂成分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等。
(2)苗期和分枝期
防治对象: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蚜虫、烟粉虱、地下害虫、病毒病等
防治措施:夜蛾类害虫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氟铃脲等喷雾;蚜虫、烟粉虱选用抗蚜威、吡虫啉、噻虫·高氯氟等药剂喷雾,同时喷施寡糖链蛋白等预防病毒病。大面积大豆田害虫防治,可结合田间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诱杀金龟子、蝼蛄、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害虫成虫;田间悬挂黄板诱杀烟粉虱。
(3)开花结荚期
防治对象:大豆紫斑病、大豆食心虫、点蜂缘蝽等。
防治措施:大豆开花后,遇多雨天气,及时喷施苯甲·嘧菌酯等,防治大豆紫斑病。在大豆食心虫成虫始盛期后7-10天,可选用毒死蜱、氯氟氰菊酯防治。防治点蜂缘蝽在大豆植株现蕾、开花和初荚初期,选用噻嗪酮、吡虫啉、氰戊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等,隔7-10天喷1次,轮换用药,连喷2-3次。同时可兼治其它蝽类害虫。
(4)鼓粒期
防治对象:大豆茎腐病、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豆荚螟、大豆造桥虫等。
防治措施:防治大豆茎腐病选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复配制剂,防治细菌性斑疹病选用碱式硫酸铜、氧氯化铜。豆荚螟产卵高峰后5-7天,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氰戊菊酯等防治,同时兼治大豆造桥虫。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指挥部统一领导和协调指挥作用,强化植物保护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全力搞好病虫害防治。各级农业行政主管和技术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各项重大病虫害防控措施,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监测预警。切实健全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病虫测报技术创新和人员培训,提升监测装备。强化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工作,规范开展病虫调查,及时上报病虫信息。坚持集体会商制度,及时准确发布趋势预报,大力推行病虫发生趋势可视化预报。探索智慧植保新技术,推进病虫监测预警智能化和自动化。完善病虫监测预警网络平台。
(三)加强宣传指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通过群发短信、微信,以及召开防治现场会和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措施,提高信息到位率。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组织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科学防控,切实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益。
(四)加强绿色防控。推广生态调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努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不断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要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应用区,开展害虫成虫诱杀或诱集、生物防治、植物免疫诱抗剂、农药减量助剂和高效低风险农药、高效施药机械等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集成区域性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大力扶持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有机融合,确保病虫绿色防控效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争取政策与经费支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是农业防灾减灾一项重要内容,各地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救灾补助资金的撬动作用,整合相关项目经费,集中财力物力,确保重大病虫监测、防控等工作有序展开。
(六)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开展夏秋季农作物用药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行为,净化农资市场,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保护农民利益。
原文链接:http://nyncj.ahsz.gov.cn/tzgg/191916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