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这个“盐碱地”的蝶变!
发布时间:2021-06-10作者:来源:
错落有致的乡村别墅、平坦通畅的水泥路、美丽整洁的文化广场、长势喜人的农田……初夏时节,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忠门镇琼山村,俨然一幅幸福美好的新农村画面。
琼山村,位于忠门半岛中部,因坐拥秀美大山琼山而得名。琼山村是革命老区村,共有汉柄、张厝,蒋厝3个自然村。近年来,该村发挥红色堡垒政治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足琼山本村实际,实现华丽转身,蛹化蝶变。
琼山村原本是个无经营性收益、无集体资产的“空壳村”,为了改变现状,近年来,村两委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以及乡贤名望热心公益事业的优势,充分利用区位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造蒋厝田园观光区、张厝人文风情区、汉柄生态休闲区。
2012年6月,蒋美金担任琼山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她告诉记者:“当时村集体收入基本处于负债的状况,村集体财政只剩下2000元。这么多年来,我能争取的资金都会向各个部门去争取,‘美丽乡村’建设开始的时候,村里搭上了最后一班幸福快车,争取到了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的百万资金。之后,还争取了几个室内、室外健身房建设。”
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旁,有一个红绿相间的小公园,它就是因地制宜打造的党建口袋公园。公园内,建有蜿蜒幽静的党建走廊,党建联心亭等风景带,扮靓乡村旮旯角落。据介绍,党建口袋公园有660平方,原来是一个垃圾堆放场,土地属于村里两小组的集体土地。琼山村两委商量着如果把这块地整治,分给两个小组100多户,每家也只有一点地,刚好村里也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本着整治环境卫生的想法,村两委商量由张厝的张金扬跟4、5两个小组的党小组管理员、党员商量,把这块集体土地拿出来建一个党建小公园,不仅解决环境卫生问题,还让本村村民有散步休闲的去处。蒋美金说:“想不到这几个党员满心答应,去做了小组村民的工作,后面经各户同意后,我们投资约30余万元来建这个小公园。正是得益于我们党小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才让垃圾堆放场变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口袋公园。”
经过几年的建设,新文公路贯穿琼山村,村里交通便利,村里共建水泥路17公里左右,道路互通,村内道路网建设基本满足村民日常出行。目前,村内休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颇有成果:道路美化、“垃圾场”变公园、室内外健身点建设、休憩亭、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剧院、绿色景观带……村容村貌变得美丽起来。
“琼山这座山原来光秃秃的,没有绿化,1960年,人民公社党委试用直升机对琼山进行播种,尝试成功后开启人工种植,村民们肩挑手提地浇水。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琼山终于变得郁郁葱葱。尝到绿化甜头的村民还自发建设防护林带,”离任的村干部张金森说,“琼山靠海,以前没有绿化,风大浪大,土地贫瘠,就是人们口中说的‘盐碱地’,村民平日里就干点农活种些花生、红薯,打点小杂海,吃都吃不饱。”
“穷则思变”。20世纪80年代,村里掀起一股外出经商潮,主要从事建材、金融、房地产开发、休闲旅游业、劳务等行业。目前,村里有外出流动人口2985人,占全村人口50.6%,主要流向上海,北京、山东、江苏等地,民间资本相对雄厚。
为了让全村的乡亲们都富起来,琼山村党支部还大力推行“党建促富民强村”计划,按照“一村一策一品”发展思路,村内北江垦区两千多亩农田,可为农业规模产业化提供绝佳场地。琼山村鼓励村民将闲置土地进行流转,通过村民小组将土地集中出租给胡萝卜种植大户。该村土壤以沙质为主,地理气候条件独特,适宜胡萝卜种植,而且种植出的胡萝卜色泽好,品相佳,口感甜,不仅产销国内,部分还出口远销外国。
蒋美金告诉记者,去年村集体收入有70万元左右。现在村民基本是把闲置的土地出租,主要是胡萝卜大户在这边承租,村民拿到租金的同时,家里闲着的妇女给种植户打小工,之前没地方打工,他们都得去外地,现在既可以在家里照顾老人、小孩,还可以打工赚钱,一举两得。
在胡萝卜种植基地,红色的萝卜,绿色的缨叶、白色的麻袋,一批妇女正在忙碌地收成着:拔出、去缨、装袋、装车,再运往生产车间进行清洗包装。在胡萝卜加工清洗车间,工人们正在对胡萝卜进行分拣、称斤、装袋,清洗后的胡萝卜色泽格外亮丽。
琼山德海农业有限公司吴金海说:“我们把农民土地集中起来,再统一租下来,大概租了七八百亩地,一亩地产七八吨胡萝卜,一天差不多出五六十吨货,好品质胡萝卜引来各地客商纷纷订货采购,销往全国各地。一年收入在80到100万元。胡萝卜种植期一般是正月初八到五月中旬,闲置时土地给农民种花生红薯,农民每亩地租金1200元,有空的农民也可以经常到地里打工,每个月可多收入3000多元。”
村集体收入得以增长,群众生活也富起来了。
从矮小的土坯房再到现在的高楼别墅,蒋金艳家的房屋是琼山村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今年71岁的村民蒋金艳,热情地带着记者参观了他家三处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房屋,让人心生羡慕。老人像一个导游一样,边走边介绍道:“这座是1971年盖的土坯老房子,那个时候家里十几个人挤在一起住;第二幢房子是20世纪80年代盖的,三个兄弟各盖三幢五间厢石头房;第三幢房子是2000年盖的,现在都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年轻时的蒋金艳曾经因生活所迫,挑着蒸笼担走南闯北,他说:“我们老区人民从吃不饱饭,到现在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生活过得这么幸福,除了发挥敢拼会赢的拼搏精神,全靠党的好政策,改革开放给我们创造了致富的机遇,让我们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琼山村通过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党员走前头、作表率,从“盐碱地”到省级美丽乡村,实现琼山村华丽转身,蛹化蝶变。琼山村的成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成功样本。
http://nync.ln.gov.cn/nyyw/qgnyxxlb/202106/t20210604_414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