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推进耕地保护纪实
发布时间:2021-06-03作者:来源:
在中原的小麦产区即将收获之际,东北地区一年一度的春耕生产正进行得热火朝天,在经过秸秆还田的黑土地上,农机铁流“万马奔腾”耕耘而过,酝酿着深沉的力量和勃勃生机。
我国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拥有世界上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和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1/4,素有中国“大粮仓”之称。可以说,东北黑土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大力实施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等举措,四省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到82.4%,有效保护了耕地,如今这片珍贵的黑土地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瘦了、薄了、硬了”,东北黑土地亟须“增肥”
东北黑土地之所以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因为黑土是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年至400年。此前由于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东北地区黑土地面临“量减质退”的局面,土壤有机质下降、耕层变浅,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
黑土“瘦”了,近60年来东北黑土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50%;黑土“薄”了,东北黑土层平均厚度降到30厘米左右,比开垦之初减少了约40厘米;黑土“硬”了,土壤结构退化、土质硬化,蓄水保墒能力下降。
为了给过载的黑土地“减压”,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治理修复。2017年,原农业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提出力争到2030年实施黑土地保护面积2.5亿亩,基本覆盖主要黑土区耕地,将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以上。
同样在2017年,原农业部启动实施了“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2020年是行动收官之年。4年来,通过因地制宜推广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低温腐熟还田、“一翻两免”轮耕轮作等新技术新模式,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行动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6亿元,支持156个重点县,实现了对玉米主产县全覆盖,并适度向水稻主产县延伸。
在推进行动落实过程中,原农业部印发行动实施方案,强化顶层设计,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组织管理。东北四省区全面落实行动方案,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和试点县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措施落地,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合力的工作格局。
中国农科院农业微生物团队首席科学家魏海雷讲述了其中的原理:“秸秆还田培肥过程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将秸秆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将秸秆降解为有机碳和可供农作物吸收的小分子无机物,其中有机碳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
实施秸秆还田,有机质增加了,产量也提高了
梨树是吉林有名的产粮大县,近年来在国家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推动下,以农民合作社为依托,大力推广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如今,梨树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已由2017年的75.9%提高到89.2%,直接还田比例也由25.9%提高到45.5%。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起到蓄水保墒、土壤结构改善的作用,促使农作物稳产高产,在干旱年份基本不受旱灾影响。
记者在辽宁铁岭蔡牛镇了解到,这里从2012年便依托张庄农机专业合作社试验推广秸秆碎混还田技术,目前已示范推广1200多亩。提供技术支撑的辽宁农科院农机化所张旭表示,通过去年春季对田间土壤采样分析发现,实施秸秆碎混还田技术,土壤中养分得到改善,有机质含量提高30%,秋季测产增产10%左右。
行动开展4年来,东北地区秸秆还田面积达到2亿亩,直接还田量达7100多万吨,为黑土地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黑龙江集贤、吉林梨树、辽宁铁岭、内蒙古科右前旗等秸秆还田土壤质量定点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2016年平均每公斤提高了0.3-0.5克,覆盖还田使地表土壤径流减少60%以上。
实践表明,大力实施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碳储存和腐殖质,实现耕地“用养结合”,对保护东北黑土地、巩固和提升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推进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加强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重大举措。
“实施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我们体会有四大好处,一是提高了产量,二是增加了有机质,三是提高了土壤保水能力,四是增加了地温。”黑龙江嫩江农场联合家庭农场倪长峰说。去年,农场种植540公顷玉米,全部采用秸秆机械粉碎深翻还田技术,提高了蓄水保墒性,玉米出苗早,根系后期显著发育,比传统种植产量增加5%以上。
科技手段让秸秆利用更高效更充分
东北地区秸秆资源非常丰富。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区2019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2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3.2%;户均秸秆产量11.6吨,是全国平均水平2倍以上。
专家表示,东北地区冬季封冻早、寒冷漫长,不利于秸秆腐熟,秸秆处理不仅自然难度大,而且成本高。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一般需增加1-2遍秸秆粉碎作业,增施8-11公斤氮肥,农民负担明显增加。从在辽宁、内蒙古调研的玉米秸秆机械粉碎深翻还田看,每亩新增费用66元左右,超过每亩玉米净收入的15%以上,还需要大量配备普通农户没有的大马力拖拉机。
为此,农业农村部门向科技寻求支撑,搭建起秸秆利用协同创新平台。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内增设8名秸秆综合利用岗位科学家,推动四省区农业科学院和黑龙江农垦科学院组建“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协同创新联盟”,围绕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为东北地区秸秆综合利用开展全面技术服务和全程技术指导。
黑龙江农科院、吉林农科院构建了秸秆高效覆盖还田、深翻还田配套技术体系,制定了“一翻两免”轮耕轮作技术规程,在黑龙江全省推广;沈阳农业大学开展了秸秆炭基肥利用增效技术研究,可实现化肥减施10%左右、作物增产10%。
吉林榆树市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及相关农机企业组建了全国第一个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在全国首次开展玉米秸秆覆盖栽培技术高产竞赛活动,研发了关键机具,破解了东北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瓶颈问题,并制定了技术规范。
在北大荒,九三农垦晟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全面推广秸秆深翻还田技术。秋季玉米收获后,他们先用双轴灭茬机灭茬,然后进行翻地作业,翻埋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秸秆腐烂后转化为土壤有机质,实现了土地肥力增强,持续生产能力得到提升,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形成了良性循环。
通过秸秆深翻还田,合作社粮食单产稳步提升,2020年大豆、玉米、矮高粱亩产分别较上年增加18.15公斤、31.66公斤、9.06公斤;耕地有机质含量也由2015年的每公斤51.6克增长至53.2克。
合作社理事长介绍,最开始时大部分种植户不愿意,认为费时费力,还增加了成本。如今粮食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有了保障,能卖上好价钱,而且地力得到了恢复,化肥用量也减少了,种植户的利益不但没有受损,反而稳步提升,“现在我们是打心眼儿里认可了。”
当下,这场黑土地“保卫战”正在进行,通过深入实施秸秆还田等措施,东北地区已经完成了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的目标。“战斗”还在不断深入。2020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保护性耕作成为东北地区适宜区域农业主流耕作技术;重点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少耕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
http://agri.jl.gov.cn/xwfb/xyyw/gnyw/202105/t20210526_8082457.html
- 上一篇:农发行10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夏粮收购
- 下一篇:合力打赢“虫口夺粮”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