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余杭区创新农田建管模式打造“稻香小镇”样板
发布时间:2021-06-03作者:来源:
余杭区是数字经济先行区,也是农业大区,如何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守牢耕地红线和粮食生产底线、在城市居民享受快速发展红利的同时保障农民致富增收,亟待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该区因地制宜、创新举措,通过对余杭街道苕溪以北3万余亩永久性农田保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和数智化农田管理,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等综合路径,打造永安“稻香小镇”模式,实现了农田建设发展、耕地质量保护和富民强村,为永久性农田保护区实现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一、坚持“良田姓粮”,打造高标农示范区
(一)建设提档升级,巩固产粮能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因地制宜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制定农田建设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从农田灌溉设施、田间道路、田间输配电设施和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改造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两年来,永安“稻香小镇”区域共实施农田改造4000亩,改造排灌沟渠约20000米,整修机耕道路8000米。2021年,成功申报创建“永安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市级项目,获市级财政补助资金800万元,同时对示范区内实施农田数字化建设和环境提升工程投入资金600万元,提升高标农示范区基础设施水平。
(二)推广良种良法,优化产品质量。积极与浙江大学农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聘请浙江大学教授团队作为农学顾问,设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引进高科技改良品种推广种植,提升亩均收益。永安村核心区试验的800亩改良品种水稻,亩均收益较上年增加1倍以上。新冠疫情期间,会同区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对接种粮大户,做好春播、育苗、施肥等农技指导工作,落实全年耕种计划,规模化应季分片区种植水稻、蔬菜、玉米、小麦、甘蔗等农产品,最大化利用土地,确保粮食稳产增收。
(三)推进规模流转,提升综合效益。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规模流转机制,在充分保障农户利益的基础上,综合土地质量、区域位置等因素对土地评等定级,根据等级确定土地流转价格标准,通过流转将农田资源推向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种粮主体集中种植,有效提高了耕地利用率,遏制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区域内共有5865户农户签订协议,已规模流转耕地3万亩,培育新型种粮主体67户,产量较规模流转之前提升12%。开发“稻香小镇”网络宣传与电子商务平台、人物自动成像等系统应用,提升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
二、巩固“强粮于技”,打造数字农田先行区
(一)数字化种粮,链接“田间”与“指尖”。引进主粮耕、种、收环节中的新机械与新技术,推广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制定全程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套餐式”粮食种植、生产作业流程,提升农业自动化水平。依托“农安码”应用打造粮食质量监管的“指尖农业”体系,扫码即可准确掌握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仓储到销售等全过程的信息,确保粮食生产的质量安全可追溯,有效提升了农业领域智慧监管水平。
(二)一体化产销,链接“产地”与“餐桌”。依托阿里云、谷绿农品数字农业云平台及各类互联网电商资源,推动集约化订单种植,链接新零售渠道,整合“稻香小镇”公共品牌全产业链建设。举办线下峰会,开拓大宗B2B直采渠道。抢抓直播经济风口,建立网络直播公共服务中心,拓展B2C渠道。目前首批打造的1500亩核心区块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已编制采购需求,预进行公开采购流程,永安大米也已正式入驻盒马鲜生、京东、天猫等大型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三)产学研联动,链接“技术与场景”。依托“阿里以西10分钟”的区位优势,盘活街道辖区范围内存量的建设用地和流转闲置民房,将其打造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及专家学者开展新型传感器、智慧农业系统等新技术产品应用的“试验田”,让新技术在场景中验证、迭代、示范,推动农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目前已有谷麦科技等6家科技公司入驻稻香小镇。
三、聚焦“富裕农民”,打造融合发展引领区
(一)以农靓村,焕新乡村“老底子”。对永久性农田保护区周边村庄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定位,应季种植粮食蔬菜和水果等作物,打造风景田园,构建全域美丽大田园格局。围绕打造城区“半小时田园风光圈”为目标,加快全域环境整治,增设基础设施配套,打造绿色生态带、网红农耕文化村。永安村新增停车场3处,公厕7座,文化礼堂1座,文化长廊80米,苕溪以北8个村先后完成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验收。
(二)以农乐村,激活小镇“新里子”。围绕提升乡村乐趣,焕发乡村活力,创新认养农业新模式,使小镇成为城里人心心念念的“一亩三分地”。预留土地作为“农业认养”项目基地,开发“数字稻田认养”APP,根据时长、主体,定制不同类型的5款套餐及2种认养模式,游客线上下单完成农田短期租赁,即可亲自体验作物播种、育苗、生长、收获全过程。同时,通过田间高清摄像头,“租户”也可24小时远程查看农作物的种植长势,体验种植乐趣,以累计310亩农田被企业和个人认养。
(三)以农富村,鼓起农民“钱袋子”。打造“开镰节”、“丰收月”等特色活动品牌,建设共享小院、亲子乐园、稻鱼共养基地、酿酒体验工坊等乡村娱乐阵地,丰富环保创意秀、稻香科技艺术节、稻田婚礼、田园间的民谣、草垛乐园、稻垛集市等游玩形式,提高小镇客流量,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小镇共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产生经济收入超过500万元。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鼓励农民发展民宿、农家乐等生态经济,通过开展特色采摘、农产品DIY等体验活动、拓宽蔬果、鱼虾、家禽家畜、菜籽油产品等绿色农产品以及青团、粽子、年糕、米白酒等土特产的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http://nyncw.sh.gov.cn/xyyw/20210603/b1cf095fa3094c26b52ad766392982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