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朱鹮飞 水边稻米香——宁陕县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侧记
发布时间:2021-06-03作者:来源:
“平时在上下班途中,经常可以看到河道里有朱鹮,我觉得这个画面非常和谐,这样的生活如诗如画。”宁陕县城居民徐欢说。
位于秦岭深处的宁陕县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成为朱鹮野化放飞试验的重要基地。野外常见翩翩而飞的朱鹮,在构成和谐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成为宁陕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向外界展示出绿都的魅力。
生态醉人更富民
近年来,宁陕县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保护朱鹮逐步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朱鹮在这里安家落户。随着宁陕县朱鹮数量的逐步增加,朱鹮所需的食物量也越来越多。
宁陕县通过大力推行有机水稻种植、改善县域内长安河水质等一系列措施,在确保朱鹮种群健康繁衍的同时,也使得全县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我们现在积极做宣传,让当地的村民认识到,朱鹮也能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以此来引导他们自觉保护朱鹮。”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站长李夏介绍。
据悉,目前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村民种植的有机水稻采用纯人工的耕作方式,在给野生朱鹮一个更加安全、更加丰富的觅食环境的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生态因朱鹮而美,群众因生态而富。在宁陕,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的生动实践,在朱鹮保护上得到了很好印证。从最初的被动保护朱鹮,到如今打造“朱鹮稻米”品牌,进而延伸“朱鹮”这一生态经济品牌效应,宁陕以实现人与朱鹮和谐共生,进一步展示出生态文明“两山”理论的蓬勃生机。随着这条生态文明之路的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宁陕徐徐展开,生态经济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寨沟村村民庞益华高兴地说:“为了保护朱鹮,我们现在全是纯人工种植,所以务工的机会多。随着来看朱鹮的游客增多,我们土特产的价格也上去了,收入也多了。”宁陕县绿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十分看好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生态发展模式。在“朱鹮稻米”品牌的加持下,该合作社以稻米为主的各类产品销量、价格逐年攀升。据介绍,农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有的在厂区务工,有的继续种植,农产品由合作社订单回收。
“表面上看我们保护了朱鹮,实质上朱鹮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回报。全程无公害种植,虽然产量有所影响,但我们的生态价值提高了,产品价值也跟着提高了。”宁陕县绿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左弟兵说。
秦岭卫士守青山
为更好地守护好秦岭的青山绿水,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近年来宁陕县建设并投入使用3个森林公安派出所、4个森林资源管护站、11个农林综合服务站,聘请800余名生态护林员、300名天保护林员、300名半专业化森林消防队员,常态化开展巡逻监测,及时发现、制止、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宁陕县建成了县镇村三级管护网络,建立了森林资源网格化监管平台,将全县森林划分为1100个网格,每个网格各落实1名生态护林员或天保护林员负责森林资源管护,网格员、管理员可通过手机或电脑实时上传、查看有关信息,实现了全县森林资源监测大格局、全时段、全覆盖。同时,宁陕县大力实施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等工程,使森林面积进一步扩大。
“在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同时,我们也加大了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的力度和对各类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县域内的野生动植物数量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态势。”宁陕县林业局局长卢益建说,“截至目前,野外可以观测到的朱鹮,从当初放飞的26只,已经增加到300只左右,全县的森林覆盖率也提高到92.8%。”
一直以来,宁陕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朱鹮的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环境。2007年,第一批朱鹮“落户”宁陕,2008年,有2对朱鹮组建了“家庭”,繁育4只朱鹮,出飞3只,成为全球首例异地野化放飞的子一代朱鹮。2010年又成功繁育3只子二代朱鹮。14年来,宁陕县的朱鹮种群不断壮大,扩展到周边市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朱鹮种群扩大只是宁陕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生动缩影。宁陕县还同时发展了林下中药材种植、林下魔芋种植等一大批种植养殖产业,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让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http://www.moa.gov.cn/xw/qg/202106/t20210603_6369003.htm
- 上一篇:西宁亮出品牌农业建设金名片
- 下一篇:陕西加强统筹利用撂荒地防止耕地“非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