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特产关注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特产百科 > 正文

宜川:大豆点蜂缘蝽的危害、识别及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2024-09-05作者:佚名来源: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近期,我中心组织业务人员深入粮食主产区开展病虫害调查,发现个别大豆田块点蜂缘蝽危害较重。

  点蜂缘蝽是为害豆类作物最严重的一种害虫,主要以吸食茎、叶、花、荚汁液的方式为害大豆,轻则霉腐粒增加,重则植株卷曲生长发育不良,籽粒不饱满,有荚无粒。点蜂缘蝽在大豆作物上的虫害发生率已接近九成以上,造成大豆严重减产,品质下降。所以,认清点蜂缘蝽危害,严防点蜂缘蝽,对于更好的种植大豆至关重要。

  一、点蜂缘蝽的识别及危害
成虫身体特征:身体长约14~16毫米,宽约3.3~4.4毫米,浅黄褐或黑褐色,身体布满细绒毛。复眼,头呈三角形。触角第1节长于第2节,第1、2、3节端部稍膨大,基半部色淡,第4节基部色彩变淡。喙自然状态可达到中足节间部位。头与胸部两侧可见黄色点斑状光滑斑纹。前胸背板及胸侧板可见不规则的点状分布黑色颗粒,前胸部位着背板前叶向前倾斜,前端缘具有领片,后缘处可见2个弯曲。小盾片呈三角形。前端翅膀膜为淡棕褐色,比腹稍长些许。腹部外露于翅外,分黄色与黑色错落排列。四足和身体颜色相同,胫节中段颜色略浅于外端,后足有黄斑,腿节较前足粗壮,腹部表面可见几个小齿和4个长刺,后足的胫节形状朝背面弯曲。腹下可见许多小黑点,呈不规则分布。
虫卵特征:长约1.2毫米,宽约1.1毫米。单卵为半卵形状,多附着面呈扇形,上面平滑,中间略显一条横形带状连通。
若虫特征:1~4龄虫体与蚂蚁相像,5龄体若虫形如成虫,但翅膀未丰满。各龄若虫体长:1龄虫2.7~3.4毫米,2龄虫4.4~4.8毫米,3龄虫6.7~8.5毫米,4龄虫9.8~11.4毫米,5龄虫12.6~14.1毫米。
危害症状特征:成虫与若虫常刺吸植物体液,在大豆结实早期,往往以群集性为害为主要特征,致使大豆结实早期蕾、花凋落,导致果荚不结实或形成瘪粒;严重时全株枯死,绝收。
危害典型症状如下:豆荚外皮,从豆荚外面可以看到小黑点;豆荚内皮,打开豆荚,去掉荚膜,可以看到刺孔;籽粒,与豆皮对应的籽粒上有小孔,有的小孔处正常,有的已开始变黑腐烂;植株,绝收地块因为没有生殖生长,造成大豆贪青生长,到老秋不落黄;找虫子,趟进豆地,可以看到灰颜色、形状类似马蜂的飞虫,也可看到形状类似,体形小,颜色黑,好像蚂蚁的虫子。这些都是点蜂缘蝽,不过是不同代数的若虫。
二、点蜂缘蝽的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寻找成虫越冬躲避处,在冬前清理地边秸秆、枯枝落叶,可于地边收集,用土填埋,拍实越冬腐熟,作为来翌年田有机质,并可清除躲避越冬成虫。实行轮作,在大豆地块实行至少1年以上轮作期,减少大豆病虫害宿主寄生。对大豆地收获后于秋后进行深耕,深埋豆类枯枝落叶,斩断卵来年孵化。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或土壤改良,培育壮苗,增强大豆机体抵抗力。

  2、化学药剂防治
选择吡虫啉和高效氯氰菊酯两种药搭配使用,效果最佳。一是在种植作物前,对有过杂草或新出杂草的重点边角地块喷药灭虫。二是幼虫和成虫的化学防治。大豆花荚期,出现危害时,于傍晚16~17时,用5000倍液的3%阿维菌素乳油,或4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3000倍液5%啶虫脒乳油,或20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亩用药液40~50公斤,进行植株整体喷雾防治。每隔6~7天喷药一次。

  

  40.png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zbjs7155/20240905/985110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关注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特产协会官方网站--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安全联盟站长平台

特产关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2 tcgz.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3596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340号

联系电话:010-58471778 手机:15340107939 监督电话:13161838198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471778

联系邮箱:zgtczxwx@foxmail.com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