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砚山:“研产储销”一体化,走出促农增收新路子
发布时间:2023-12-21作者:佚名来源: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以被列为全国蔬菜重点生产县、全国辣椒产业十强县、全省“一县一业”蔬菜示范县为契机,按照扬优势、补短板、强产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蔬菜研发端、生产端、供应端、销售端,一体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使蔬菜产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2023年,全县种植蔬菜84.6万亩,预计实现产值57.8亿元;向粤港澳大湾区供应蔬菜15.5万吨,实现销售额4.7亿元;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务工1.1万人,务工收入达2.5亿元。
砚山县稼依镇松南菜场 王国礼 摄
科技支撑做实“研发端”
搭建技术研发平台。不断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成立蔬菜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扎实推进高原特色有机蔬菜新品种研发和规模化发展。
抓好试验示范推广。全面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建成新品种、新技术国家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和稼依片区高产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域公共品牌“砚山蔬菜”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先后被认定为全国科普示范基地、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云南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文山试验站、云南省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基点县。
科技育苗保质保优。不断优化蔬菜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订单培育和规模化、现代化、精准化温棚育苗,先后培育“农之星”“砚绿”“夏月”等工厂化育苗经营主体,推动蔬菜育苗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从源头上保证了蔬菜种苗品质,种苗供应文山、马关、建水、红河等地。
蔬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杨道能 摄
集群发展做强“生产端”
实现有机绿色基地化。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健全蔬菜生产标准体系,在平远、稼依等6个乡(镇)流转土地建成集中连片示范基地,常年生产和供应菜心、白菜、芥菜等30余个品种。建成省级绿色有机蔬菜基地3个、州级绿色有机蔬菜基地4个,认证绿色蔬菜产品105个,认证面积7.9万亩,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99.8%。
实现产品安全可溯化。突出优质、安全导向,构建全程“可视化”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源头可溯、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的产品溯源机制,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16个。
实现产业发展规模化。按照“农民出土地、政府出政策、企业来经营”发展模式,引进和培育松南、兴发、联兴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成集中连片种植基地,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县培育蔬菜种植和加工企业167家、蔬菜专业合作社333个,其中省级蔬菜龙头企业12家、国家级蔬菜示范社2个、省级蔬菜示范社10个,建成百亩以上蔬菜基地31个,其中千亩以上蔬菜基地18个。
砚山县平远镇的砚山兴发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尧房蔬菜基地的工人们正在进行蔬菜采收、挑选、装箱、上车。图源:“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完善仓储冷链抓牢“供应端”
完善冷链保鲜体系。聚焦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冷链服务需求,着力抓好全国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为重点的初加工能力建设,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在田间地头或交通要道旁建成蔬菜冷库及基础设施24座,每年可增加冷藏保鲜农产品6117吨。
完善存储加工体系。配备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等冷链设施设备,逐步构建产地配套和采收、周转、托底、外销有机衔接的蔬菜存储加工体系,实施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19个,新增辣椒收储泡池197口,每年收储辣椒达2万吨;完成加工车间及配套设施建设7座,脱水生产线24条,每年处理蔬菜脱水2.195万吨,新增带动就业300余人。
谋划建设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交通和要素聚集等优势,持续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改造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谋划推进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做强做大商贸物流业,助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畅通渠道做优“销售端”
注重品牌打造。紧盯消费终端需求,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加大蔬菜品牌创建力度,不断拓宽蔬菜消费市场,统一推广使用“砚山蔬菜”品牌封口胶及商标,全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企业28家、产品150个,“云松南”牌蔬菜和“中康食品”牌蔬菜荣获云南省“10大名菜”称号。
推行田间交易。组织县内32家企业和合作社联合组建“砚山蔬菜产业联盟”,建立蔬菜产业管理服务平台1个,建成蔬菜田间交易市场7个,每年蔬菜交易量达2.2万余吨,今年预计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助农增收450万元以上。
实行订单销售。与香港李锦记、贺福记、金福猴等企业开展订单生产合作,在广东、上海蔬菜批发市场设置批发点9个,实现“砚菜”直销两广、港澳、新加坡、马尔代夫等地,全力将砚山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冬春蔬菜的供应基地,打造成为全州乃至全省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
原文链接:http://ynxczx.yn.gov.cn/html/2023/zhoushizaixian_1212/1050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临沧临翔:因茶而富 因茶而美
- 下一篇:一季度我省有机农产品认证喜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