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许昌市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3-12-21作者:佚名来源: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乡村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从脱贫攻坚宣告胜利,到乡村振兴风帆正扬,许昌市紧紧依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这个“金字招牌”,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跑出“加速度”,通过狠抓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层党组织建设、乡风文明等,探索创建一系列风韵独特、各具特色、亮点明显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如今,走进许昌市,一幅绘就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画卷渐次展开。
联农带农,把“业”融入乡村
眼下,禹州市方岗镇和沟村种植的中药材丹参、防风进入采收期,村民忙着采收药材,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在方岗镇和沟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里,筛药机驶过,一棵棵红色丹参和淡黄色防风覆盖在土层上,村民们则忙着翻土、捡拾、装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据介绍,丹参、防风具有种植时间短、收益快、市场用量大、价格稳定等优点。和沟村立足地理优势,不断壮大种植规模,由于管理到位,所产中药材的品质优良,吸引了外地药商前来订购。
“我是来自安徽亳州的客商,和这里的农户合作有三、四年了,主要是这里的药材种类多、品质好,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合作机会。”药材客商赵丰收对记者说。
近年来,方岗镇和沟村在政策扶持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丹参、防风种植,由合作社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营销。今年种植面积130多亩,预计净利润达30多万元,实现了村民能增收、村集体经济有收入的双赢格局。
“今年我村流转土地130多亩,发展中药材种植,种植防风80多亩,丹参50多亩,中药材的价格较稳定,农户收入也较高,明年我们准备扩大种植面积,由村合作社统一销售,带动农户增收。”方岗镇和沟村支部书记杨绍杰介绍道。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许昌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延长产业发展链条、促进群众稳定就业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推进产业振兴。依托本地资源禀赋,重点培育发展中药材、花木、蔬菜、烟叶等优势产业,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基地,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65万亩、46万亩和15万亩。
同时,扩大规模种植经营,土地流转面积164.1万亩,流转率达到37.4%。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6家,积极打造农业产品品牌,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登记面积89万亩,创建省级以上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淘宝镇村数量均居全省第2位。
此外,许昌市以产业带动就业,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技能培训122349人次,新增技能人才9494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258人、农民工返乡创业9696人。培育本土带贫企业117家,带动脱贫户、监测对象7033户12781人就近就业务工,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2022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083.2元、11231.08元,较2021年同期分别增长21.04%、12.14%。
整治环境,把“净”嵌入乡村
“你看我们镇村环境,跟开了‘美颜’一样漂亮。大街小巷不但看着舒心,心里更是收获了满满幸福感。”近日,记者在长葛市大周镇采访,说起环境的变化,不少居民赞不绝口。
长葛市大周镇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干,发动群众全民参与齐心干,在镇域35个行政村开展“万人大会战”环境整治活动,让农村人居环境美得实实在在,给群众带来看得见、享得到的舒适感,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群众踊跃参与、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局面。
“每次活动仅仅是将通知发进群里,并没有专门组织,群众都是拿着自家的铁锹、扫把,个别群众还开着铲车、叉车加入义务劳动中去。”大周镇后吴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建召说。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自全省开展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以来,许昌市创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清脏治乱拆违增绿”集中攻坚行动,在全域城乡环卫设施一体化、垃圾治理市场化的基础上,建立“四定一包”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禹州市、建安区两个国、省级试点已基本实现分类投放设施乡镇全覆盖;强力推进镇区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行动,全市57个镇区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新开工建设10个;拉网式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摸清底子、分类整改,确保群众满意。
据统计,“清脏治乱拆违增绿”集中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出动人员212万人次,投入资金5.55亿元,出动机械22万台次,清理垃圾59.6万吨,清理坑塘8905个,整治私搭乱建2.36万处,清理残垣断壁3.06万个,拆除安全隐患房屋5.82万处,整治广告牌4.31万个,整治“空心院”1.9万个,80%以上的村开展“果树进村”行动,植树增绿6.04万亩,彻底解决了乡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正在逐步向“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目标迈进。
与此同时,许昌市全面构建市乡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月进行调度、深入一线专题督导,协调解决难点、痛点问题,树立“每逢大会必讲”“基层调研先看”人居环境的鲜明导向;建立联乡帮村“双十工作日”制度,出台《加强联乡帮村干部与驻村干部协调联动八条措施》,2737名联乡帮村干部联系分包2349个行政村(社区),和驻村干部、乡村干部一道,建立清脏、治乱、拆违、增绿“4本问题台账”,彻底实现了乡乡有台账、村村有清单。
此外,许昌市还建立了人居环境整治督导问责机制,对于连续排名靠后的乡镇办,实行“一次黄牌、两次警告,三次免职”,先后对全市106个乡(镇、街道)2349个村(社区)进行4轮次全覆盖专项督导,发现问题13216条,下发10期暗访督导通报,产生全市通报批评乡镇办41个,亮出“黄牌提醒”乡镇办12个,有力推动各级各部门思想真重视、工作真落实,进而推动农村“颜值”得到了真提升。
大抓基层,把“美”留在乡村
今年以来,襄城县多次举办“五星”支部创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全县16个乡镇党政班子成员、448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及“五星”支部创建专班成员参加培训。培训围绕“三有三高”精准施策、靶向发力,聚焦“五星”支部创建要求和乡村工作实际,用好用活教育培训资源,全方位、多形式开展学习教育,帮助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打开工作局面,加快推进各项创建任务落地落细,提升创建工作质效,推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村容村貌变好了,我们村还弄了莲鱼共养、大棚……村集体有点收入了,我们用水啊、浇地啊、浇菜、吃水啊都不要钱,现在感觉生活是越来越好了!”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村民郑拴杰兴奋地介绍起来。
黄桥社区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村,自2011年由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搬迁到襄城县库庄镇后,在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实现了以壮大集体产业为核心,多业并举、蓬勃发展的生产格局,呈现出持续发展、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黄桥社区先后被评为全省“强村富民”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村、省级“民主法治社区”、省级“优秀基层党组织”、许昌市“五好社区党组织”、襄城县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全省开展‘五星’支部创建的号角吹响后,黄桥社区党员干部群众一条心,发展莲鱼共养项目、办起农家乐、建起了智能化温室大棚、培育绿化苗木、建设纯蕾金银花基地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和商用仓储产业园……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黄桥社区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6000余元增长到近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25万元。”黄桥社区党支部书记金明涛充满信心地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许昌市扎实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建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许昌市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治理领导小组及5个创建工作专班,成立6个督导组常态化深入乡村督促指导;制定《许昌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和《许昌市“五星”支部创建工作考评办法(试行)》,编印《“五星”支部创建应知应会口袋书》5000余份,编发“五星支部”创建信息专刊25期,在人民网、共产党员网和河南组工通讯等刊发信息620余篇;组织举办现场观摩和支部书记论坛等活动150余场(次),举办“创建五星支部助力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示范培训班”3期,培训支部书记348人,指导县乡把全市2526名支部书记轮训一遍;探索开发“i五星”APP“广场”系统,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信息化水平。
以文化人,把“魂”注入乡村
在建安区蒋李集镇张宋村村部楼前的文化走廊里,展示着村里的优秀学子代表。近年来,不到2000口人的小村庄,走出了211名大学生,有的考入清华、北大。
近日,村民张萌萌获得“最美好媳妇”的称号,捧着沉甸甸的奖牌,她激动不已:“这是一种好风气,可以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这种风气当中,也可以让他们更加互帮互助。”
乡村振兴,农民群众是主力军。张宋村每年利用春节等重要节会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围绕勤劳致富、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内容,深入挖掘农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
蒋李集镇张宋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志茂说:“我们在春节或者建党节,对我们村评选出来的‘好公婆’‘好媳妇’‘创业之星’等这些方面的群众登台授奖,群众受到激发,明年争先都去做‘好媳妇’‘好公婆’‘五好家庭’。”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许昌市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凝神聚力。常态化整治农村天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习俗,下发《关于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出《文明节俭操办丧事倡议书》《婚事新办简办倡议书》等,引导农村群众新事新办、好事简办;制定《关于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许昌市文明村镇评选管理办法》,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乡镇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广泛开展农村“乡村光荣榜”选树、“星级文明户”认领等活动,评选许昌市“乡村光荣榜”人物133名,其中有7名荣登河南省“乡村光荣榜”。(毕京津 马倩倩 马智科)
原文链接:http://xczxj.henan.gov.cn/2023/11-24/285328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