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好一粒种 开出“幸福花”
发布时间:2022-04-08作者:佚名来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4月1日,春光明媚,在位于沙湾市的新疆农业大学370亩棉花育种基地,曲延英仔细端详着一粒粒棉花种。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从事育种的科研工作者正是“芯片”的守护者——每年3月底4月初,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棉花创新团队负责人曲延英都要带着团队成员、学生来这里整理种子、脱绒,进行新一季棉花播种、育种。
“春种秋收,一年四季不得闲,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一代代人艰苦奋斗,为的就是选育出更多高产优质的新疆棉花新品种。”曲延英说,“整个棉花生育季,团队都会往返田间收集材料,鉴定棉花的产量、品质和抗性,冬天再到三亚加代选育。”
新疆是中国棉花主产区,主要种植陆地棉和海岛棉,其中,98%以上的为陆地棉,海岛棉只占2%。“海岛棉就是我们常说的长绒棉,它抗逆性强,纤维细长,透气性、光泽度好,是纺织纤维的上上品。”团队成员倪志勇介绍,由于海岛棉在国内种植面积小,高端原棉往往依靠进口,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棉花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如何培育产量高、品质好的棉花品种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也是曲延英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目标。
“我们利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技术,探讨棉花纤维发育的遗传机理。”曲延英介绍,明确了决定海岛棉纤维品质的优异基因后,团队重点开展了棉花转基因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国内首创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海岛棉抗虫基因,通过生物育种手段,把海岛棉的基因转移到陆地棉上,改良陆地棉,提高其纤维品质。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建立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技术体系,近年来团队实现了棉花高产、优质、多抗等性状的协同改良,在陆地棉新品种(系)培育上取得了新突破。
目前,团队培育出的陆地棉新品种新农大棉1号、新农大棉4号深受种子企业和棉农的青睐,在全疆推广面积超过500万亩,创造了1.5亿元左右的经济效益。其中,新农大棉1号节水30%以上,为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球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棉花产业作为新疆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无论是棉花研究、新品种培育,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需要有大量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介入。
从2005年最初的2个人,到如今由10余名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组成的科研团队,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棉花创新团队不断发展壮大,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形成了多个研究方向。共种植保存棉花种质资源1300余份(陆地棉800多份,海岛棉500多份),已育成综合表现优异的品种7个,育成有苗头的中间材料和半成品材料300余份,为棉花种质创新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这支以“80后”为主的年轻团队正处于科研创新的旺盛期。近5年,团队基于教育部棉花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丝绸之路经济带棉花优质高效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和新疆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
“在新疆棉花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依托学校现代棉花产业学院正在探索形成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批农业生产一线的优秀棉花科研创新人才。”曲延英表示,团队还将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出更多的棉花新品种,让新疆棉花研究强区与棉花种植大区匹配起来,为推进新疆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nynct.xinjiang.gov.cn/nynct/dzdt/202204/c1083cc4d4794f71bac0101146478a4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