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岭:探索农民住房保障“十法”
发布时间:2022-02-25作者:佚名来源: 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浙江省温岭市因地制宜探索农民住房保障破难攻坚“十法”,有力破解存量土地盘活难、土地指标落地难、宅基地分布乱等突出问题,有效保障了农民合理住房需求。2020年以来,温岭市共审批农民建房6180宗、649多亩,盘活闲置宅基地612宗、建筑面积5.4万多平方米。
一、连片改造法。通过连片改造,合理规划农村宅基地布局,优化群众生活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太平街道后应村、屏下村、小河头村、山下金村等地长期受人口密度大、村庄布局乱、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困扰,当地通过打破片区原有农房布局,以“带建设规划方案”等形式合理缩短农房建设周期,科学管控农房建筑风貌,将农房规划与当地人文环境有机融合。目前,通过连片改造,已有2001户农户实现拆旧建新,盘活建设用地630亩。
二、异地搬迁法。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原则,通过宅基地置换、公寓式安置、有偿退出等方式,合理配置新增与存量建设用地,切实将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保障农民建房,全力支持库区移民、下山脱贫和离岛脱贫等异地迁建工程。石桥头镇石景小区是温岭市首个库区迁建安置小区,通过整村安置方式安置湖漫水库山区移民1224户3631人。
三、“房票”凭证法。在依法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基础上,通过核发“房票”明确宅基地使用权退出补偿应得权益,并作为核定农户申请建房资格和面积的主要依据。在滨海镇滨兴村,闲置宅基地户主在拆除原有住宅后,由村集体与户主签订协议,保留“房票”凭证,可享受征地拆迁等优惠政策,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全部用于保障农民新增建房需求。
四、闲置激活法。开展闲置农房激活计划,以农房改造开发为切入点,唤醒“沉睡”农房资源。石塘半岛金沙湾区域存在大量闲置渔家石屋,该地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与石屋户主签订租赁协议,成功打造精品石屋民宿群。目前,当地已建成投运石屋民宿40家,2020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创收9000余万元。温岭石塘石屋案例还入选“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
五、多村联建法。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在城镇规划区内由多村统建公寓式住宅,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宅基地资源精准高效配置。箬横镇新繁荣村由原繁荣、花芯、山东、长山4个村“飞地并村”而来,该村通过统建商住一体公寓式住宅,安置村民819户1375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80亩。
六、“蚂蚁搬家”法。在不占用建设用地指标的前提下,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资源,结合旧村居改造,边拆边建,灵活调配村域建设用地指标,以“蚂蚁搬家”式推进农房改建。大溪镇后岸村通过异地安置、宅基地调剂等方式,先拆除部分旧房,用活建设用地指标,实现滚动式拆旧建新。
七、养老置房法。结合村级公益养老、土地整治、农房改造等政策,利用村集体用地建设老年公寓,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滨海镇滨兴村探索“退地养老”,在村民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前提下,由村集体统一建设老年康体公寓,并将退出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全部用于农民建房。
八、“化零为整”法。按照“多处变一处、小块变大块”原则,探索农村土地功能区块集成分离制度,将农村道路、田地、宅基地等细碎化土地“化零为整”、合理利用。松门镇松建村通过统一规划,实现居住、农业、工业、公共服务等区块功能分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型田园村庄。
九、“景居合一”法。通过深化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农房改造,依托山水资源禀赋打造“景居合一”的“景中村”,提升乡村品位和村民居住环境。大溪镇方山村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房立面应景改造,利用当地优良生态禀赋优势,将方山村打造成“景居合一”的“景中村”。
十、兜底保障法。从满足村民建房需求和切身利益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强化对无房户、住房困难户等群体的兜底保障,让村民平等享有建房权利。(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台州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原文链接:http://nyj.jingzhou.gov.cn/xxdt/gzdt/202202/t20220209_69573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