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支撑助力联动发展
发布时间:2022-01-14作者:佚名来源: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写在前面】
2021年12月28日,市政协召开十四届二十次常委会议,围绕“农高区和农创中心联动发展”主题协商议政。会议听取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相关情况通报,听取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调研情况汇报,分组进行讨论并通过大会进行交流,为推动农高区和农创中心协同发展、共融共进集智聚力、建言献策。
推动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农高区”)和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简称“农创中心”)联动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江苏时提出的“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快建设农高区和农创中心,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1年年初,市委常委会会议将“农高区和农创中心联动发展”确定为市政协年度“3+3+3”重点协商议题之一。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成立了课题组,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相关民主党派、涉农区政协共同参与,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现状:共推聚力发展建设
农高区和农创中心自批复建设以来,分别围绕各自战略定位和规划目标要求,抢抓重大机遇,聚力建设发展。为推动农高区和农创中心高效互动、协同联动、共谋共进,建立了协调推进机制。省级层面成立农高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两次召开会议研究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农高区建设工作专班,定期调度推进。召开农创中心部省市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和三次办公室主任会议。连续三年将支持农高区、农创中心建设纳入“市委一号文件”。市相关部门多次与农高区、农创中心对接项目。农高区、农创中心已初步在招商、高峰论坛等方面开展联动合作。
南京国家农高区核心区。农高区供图
高端创新资源快速集聚——农高区集聚7家高校科研院所,建成市级以上科研平台80多个,取得农业科技成果650多项。成立长三角种业发展联盟。设立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现代农业行业分中心。农创中心引入近10个院士团队,打造出全国唯一的农业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搭建公共服务、公共技术、公共活动、公共创新四类平台。引入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高价值平台15个,与美国PNP(国际著名孵化器)共建全国唯一的“国际农业创新加速平台”。
产业能级有效提升——农高区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5个。合作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良润产业基金。建成“两莓”产业示范基地等一批先进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场景,初步形成以生物农业、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创中心引进和签约先正达集团等200余家企业,总注册资本金40多亿元。联合成立总规模15.5亿元的产业基金。建成孵化展示基地,在省内外挂牌宿迁泗阳、泰州靖江、滁州南谯等一批转化基地。
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农高区建成5万平方米的白马农业国际博览中心,2021年举办会展活动33场,获评“中国会展之星优秀展馆奖”等荣誉,跻身ICCA(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成为国际会员;建成6万平方米中小食品产业园。农创中心已建成2.6万平方米展示中心,举(承)办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重大品牌活动。
协商:共谋联动发展良策
市政协常委会议共收到发言材料34篇。会上,委员们围绕“健全完善联动发展机制;加快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效益和主导产业辐射带动力;加强政策和配套设施保障力度”4个方面议题进行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专业优势以及开展调研情况,踊跃建言献策,贡献真知灼见。参会的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白马高新区、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等部门负责同志认真听取委员的意见建议,积极互动回应。
健全完善联动发展机制
“农高区和农创中心是两个独立的载体,虽然功能、定位不同,但在发展方向上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两者有着天然的相互结合助力的空间,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是最佳选择。”市政协常委薛福阳在会前做了专题调研,她建议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完善信息互通机制、招商成果共享机制、定期互访机制和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
对此,市政协常委金小华亦很赞同。他提出,“联合搭建研发成果及业务需求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平台,良性竞争、错位发展,共同致力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方面要强强联手,实现1+1>2。两园区共享园区品牌,作为对方的南园或北园(或创新基地),统一招商引智,科研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另一方面要差异发展,两园区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空间优势,统一规划,统筹建设,互为补充,建立科技研发、成果孵化、全产业创新链,打造南京农业创新品牌。”市政协委员苏玲说。
加快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
市政协委员盛华定通过深入调研,提出“推动园区与技术创新、农业现代产业协调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首位担当,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推动科学发现的原始创新;畅通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促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瞄准农副产品、农资等具有鲜活性、区域性的特点,依靠市场黏性招引总部性企业或设立分支机构;吸纳农高区适用性技术成果,借势农业技术推广、供销社体系锻长产业链”等多条建议。
“无论农高区和农创中心的定位、功能、作用如何区分和界定,两者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为现代农业提供种子、装备、模式、加工的科技支撑。”市政协委员景金泉认为。为促进农高区和农创中心协同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他建议,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发展机制,建立“科技特派员+载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集成各自优势,开展“5G+现代农业”的示范试点,建设一批“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智慧果园”。
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效益和主导产业辐射带动力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助推农业科技创新发挥源动力的催化剂、加速器和放大器。”市政协委员李明目建议,以农高区和农创中心为主体,联合相关涉农单位,成立科技成果服务股份制公司,整合园区资源,对接外部市场,采用市场化运营方式,快速推进成果转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设立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重点科研创新基地,统筹科技资源、协同解决农业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
“科技中介组织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市政协委员游磊提出,进一步加强农高区和农创中心的科技中介体系能力建设,不断优化科技中介组织发展软环境;培植以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为主体的科技中介组织,形成产业化、一体化经营,使农户、公司、市场三者紧密相连,市场信息能够得到快速传递和反馈,增强市场竞争力。
市政协常委朱超平建议,开展现代种业、生物农业、智慧农业、食品智造、农产品特色加工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共同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促进农高区和农创中心的科教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农业科技育“新苗”。 农高区供图
加强政策和配套设施保障力度
“基于农高区和农创中心各自的顶层定位和发展目标,充分考虑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在财政、人才、金融、土地、投资、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政策供给上实行差异化。”市政协委员梅姝娥表示。
市政协委员谭燕泉建议,强化顶层设计,通过在政策上进行差异化倾斜扶持,加快完善农高区和农创中心的基础设施、生活配套等服务功能,引导推动两园区“品质生活”项目建设,吸引更多的人才落户,着力打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世界知名的“农业硅谷”。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参考各地和澳门大型综合企业在人才培育上的经验,人才集聚并非单纯依靠薪酬和福利,更重要是‘从人出发’,即除了提供合理经济回报和事业发展机会,也要提高人才在当地生活的归属感,让人才看到发展前景、享受生活配套、选择落地生根。”市政协委员牟翔(香港)、陈志玲(澳门)虽因疫情防控未能参会,亦通过书面材料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日前,高淳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翔鸿意家庭农场迎来昂刺鱼大丰收。 段仁虎摄
江宁横溪瓜农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内采摘西瓜。(资料图片) 冯芃摄
成果:共聚科技赋能共识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会议充分协商互动,取得良好议政实效,凝聚了广泛共识。会议协商所提出的意见建议,被充实到调研报告中,形成建议案提交市委市政府,供决策参考。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强化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以‘联动’为牵引,抓住‘协同、集成、人才’三个关键系统发力,推进农高区和农创中心协同发展、共融共进。”建议案从三方面提出了九条建议。
(一)健全完善联动发展机制
1、发挥“规划引领、法治保障、机制协同”三个作用,进一步健全由市相关部门、溧水区和浦口区政府、农高区和农创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联动发展机制,定期统筹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加大对农高区、农创中心的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高端人才、资金等支持力度。参照我市高新区管理办法,建立对农高区、农创中心关于企业营业收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高价值发明专利数、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上市公司数量等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薪酬激励机制。
2、通过联动发展机制对农高区、农创中心年度计划中主题相近、参加对象类似的论坛、展览等重大活动进行整合,按照职责分工同步在农高区、农创中心设立主会场和分会场,联合邀请外地农业企业、高端人才参加活动,逐步打造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学术交流中心、科研成果展览中心。
3、健全农高区、农创中心信息公开网站,积极宣传政策优势、创新资源、农业科技服务、企业品牌等;建立农创中心、农高区及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之间互联互通的科研成果联动发布平台,打造区域性农业科研成果发布中心,提高成果发布的社会知名度。农高区、农创中心联合搭建业务合作平台,定期互相邀请对方园区的农业企业、科研院所等负责人参加本园区的项目路演、专场业务合作会议、科研成果展示等,帮助实现项目合作。
(二)加快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协同集成发展模式
4、加快推动农创中心、农高区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检验检测设备、孵化器、中试平台等向其他农业园区的农业企业实行全面开放、共享使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综合利用率。
5、进一步强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每年由农创中心、农高区联合公布一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通过“揭榜挂帅”方式组织园区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技术攻关行动。农高区、农创中心联合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农业科技创新融合平台。指导农创中心、农高区把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等方面的细分领域,作为差异化的创新研发重点,推动农创中心、农高区联动发展达到同质性形成规模效应、差异化形成特色优势的显著效果。
6、推动农高区、农创中心引进更多法律、财务、品牌营销、成果交易、农技培训等方面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着力完善具有较高市场化程度的科技研发、孵化中试、成果推广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农高区、农创中心联合组建成果库、需求库、专家库和多层次的农业技术经纪人团队,帮助园区内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实现精准对接,通过深化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增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激发新农村建设动力。鼓励农高区、农创中心的农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先采购本园区企业提供的配套产品。
7、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面向未来百姓生活品质提高和大众购买力为目标,着力形成科技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产业示范平台,打造育繁推良性循环格局。围绕“一核四园多基地”模式,推动农创中心将农高区作为重点,打造更多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场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基地。农创中心定期组织南京都市圈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和经营规范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开展农业科研成果的对接推广工作,以眼见为实的成果吸引农民参与,集成赋能发展“三农”。
(三)加大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保障力度
8、支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相关人才到农高区、农创中心及驻区农业企业担任科技负责人,引导建立教授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农高区、农创中心的农技人员、农业种养大户到涉农高校进行农技专题培训,实现涉农专业人才共育共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汇聚全球农业科研高端人才,做到农业研发在海外,成果转化落实在农高区、农创中心。鼓励高层次人才团队以专利技术入股或投资股权等方式到农高区、农创中心进行创业。在农高区、农创中心之间开通直达公交或班车。每年由溧水区和浦口区人社局、农高区、农创中心联合组织园区的农业企业到各涉农高校开展员工招聘活动。争取更多涉农高校和中职院校到溧水、浦口区开设分校,帮助农高区、农创中心相关农业企业就近开展员工招聘。
9、加快农创中心、农高区配套建设。农创中心、农高区驻区高校的科研设施向农业企业开放使用。农创中心协调联系附近街道、村居,帮助统一流转一定规模农用地,租赁给有关农业企业作为试验田。支持市属相关国资企业对农高区、农创中心建设进行投资入股。支持市级财政建立农业产投基金,从而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农高区、农创中心。市级部门每年对农高区、农创中心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科研成果研发推广、重大会展活动等项目给予倾斜扶持政策。
原文链接:http://nyncj.nanjing.gov.cn/nygzdt/202201/t20220112_325925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2022南京精品年宵花展开幕
- 下一篇:南京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活“三农”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