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特产关注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特产调研 > 正文

筑牢“生态根” 逐梦“强富美” ——湖北农业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亮点回眸

发布时间:2022-01-06作者:佚名来源: 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12月29日,首届“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乡村行”科普宣传活动在石首举行。

  农业是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产业,也是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开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三农”新格局,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论”的题中之义。

  为了记得住的乡愁、生态的家园、舌尖上的安全,湖北科学统筹,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筑牢农业生态屏障,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12月29日,首届“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乡村行”科普宣传活动在湖北荆州石首举行,就是要宣传湖北经验,打造农业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相统筹的“湖北样板”。

  治水有方

  探索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新模式

  水是生命之源、农业命脉,治水更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核心要义。

  走进石首市团山寺镇过脉岭村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稻田间,鸭、蛙与水稻和谐共生;稻田外,5公里生态沟渠连通多塘系统与生态湿地,俨然一幅绿色生态画卷。

  过去当地农业资源浪费,村庄污水任意排放,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农田水系淤塞黑臭。如今,通过生态沟、生态塘、生态湿地连通,辅以水生态系统治理技术,水体自净能力大幅提升,区域农田氮、磷排放减少50%以上,有效消减了农业生产对水环境的污染。

  2015年,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在安陆府河流域,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首创建设农业农村生态循环水网,构建农业绿色生态系统,重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丽田园风光,成为南方水网区“小桥流水人家”美丽乡村典范,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场会先后两次在这里召开。专家表示: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就是农业生态治理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重要路径,“湖北安陆经验”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全国五大模式之一,值得其他省市推广、借鉴。

  “十三五”期间,我省在石首、江陵等23个县市区,以边界清晰的农业生产区域为整体,因地制宜、菜单式集成技术良方,不断探索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与农业绿色发展相统筹的治本之策。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不断积累总结、获得系列技术专利,在全国率先出台《湖北省绿色农田建设指导意见》《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导则》,有力促进了农业生态治理与培育绿色产业、培育新业态、培育农田生态景观的“三个融合”,大批稻田养蛙、秸秆养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生态体验馆等绿色产业基地已在荆楚大地遍地开花。

  守土有责

  积极做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

  粮仓需要沃土培。土壤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2018年,湖北组织96个县市区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体检”与农产品协同监测工作,基本摸清全省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2019年,以全省耕地土壤详查数据为基础,组织完成全省耕地土壤质量类别划分,建立了各县市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图件;2020-2021年,组织大冶、宣恩等51个县市区实施耕地生产障碍修复示范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同时,按照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组建耕地障碍修复联合攻关团队,在大冶开展筛选低镉积累水稻品种、受污染耕地修复产品效果比选、耕地障碍修复及安全利用技术集成与模式构建等试验研究工作。

  2018年起,按照农业农村部的统一部署,组织浠水、秭归等7县市开展农田残膜监测评价。2020-2021年,在丹江口、红安等4县市,探索开展可降解地膜示范、可降解地膜产品评比试验、农膜回收示范和生态补贴制度等长效机制,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提升农业生产者环保意识,推进农膜减量替代技术落实落地,促进全省农膜回收工作,全省已建立农膜回收站点3000余个,累计推广示范可降解地膜5万余亩,有效遏制了危害土壤健康的“白色污染”。

  创新有为

  强力推进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生物安全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湖北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中下游,居南北过渡气候地带,既蕴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也成为了众多外来入侵物种生长繁衍的“乐土”,尤其是水花生曾造成湖北水域生态之痛,而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正成为当下新焦点、新痛点。

  2006年,我省出台《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全国地方法规中首次对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作出规定。2021年4月15日,《生物安全法》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负责外来物种管理的职责。我省及时出台系列工作方案,建立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人担任召集人的省级协调机制、省级专家指导委员会,印发《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综合防控技术手册》《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治技术指南》等系列技术资料,工作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体系逐渐完善。

  2009年,新华社记者曾报道“洪湖水花生泛滥成灾、专家无计可施”,部省市县四级“农业环保人”联合发力,在湖北创新开展水花生天敌生物防治,并于2012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水花生天敌叶甲越冬繁育基地。持续十年、久久为功,截至目前,省级标准《水花生生物防治技术规程》已发布、《工厂化繁育莲草直胸跳甲设施建造》获发明专利,已建15个水花生叶甲基地,5个水葫芦象甲基地,累计防治面积达180万亩,已基本构建起水花生与天敌之间的生态平衡,解决多年水域生态之痛。

  今年入秋以来,武汉、十堰等多地报告加拿大一枝黄花呈爆发态势。省政府统一部署、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履职,于11月6日印发《关于抓紧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防除的紧急通知》,组织各地政府落实属地职责、明确部门分工,公开社会服务咨询电话,创新构建联防联控与群防群控机制,有效防控加拿大一枝黄花蔓延危害。据统计,全省公开196部热线咨询服务电话,出动防除行动2847次,发动人员6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3万册(张),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已知发生区域全部得到处置,并做好标记来年春天“再战”,有力夯实了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基础。

  护绿有效

  良好生态环境释放生态红利

  推进生态农场建设是探索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载体。2021年4月,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配合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启动湖北国家级生态农场申报与评价工作。12月23日,全国首批132家生态农场名单出炉,湖北有5家成功获此殊荣。未来,荆楚大地亦将盛开“生态农场之花”,引领农业农村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致富路。

  植物的生长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农业野生植物更是如此。做好农业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已经成为目前我国较为重视的一项热点工作。截至2021年,我省各类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点已达32个,居全国第一;执行的第一个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农业土著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在国家种业振兴大政策背景下,探索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流域农业综合管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政策措施,挖掘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种质资源等工作将迎来“时代的春天”。

  

  

  


原文链接:http://nyj.jingzhou.gov.cn/xxdt/gzdt/202112/t20211231_68114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友情链接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关注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特产协会官方网站--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安全联盟站长平台

特产关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2 tcgz.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3596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340号

联系电话:010-58471778 手机:15340107939 监督电话:13161838198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471778

联系邮箱:zgtczxwx@foxmail.com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