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体系与试验基地联手 贵州杂粮新技术催生新业态
发布时间:2021-10-19作者:佚名来源: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种植杂粮要取得良好的效益,一是要提高品质,二是要降低成本,三是要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供货能力,而先进适用的技术则是支撑在各环节的要素。
9月23日,贵州省特色杂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现场观摩暨培训会在兴仁市召开。为推动薏苡、酒用高粱、荞麦、芸豆、糯小米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瓶颈等问题,该体系在良种培育、高效栽培、产品研发、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生产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并与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行深度融合,两体系致力于提供农业现代化技术装备支撑,全程提高机械化生产作业水平,以期打通成果转化应用最后环节,为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打下坚实基础。
瞄准农业发展前沿
攻关种质技术难题
提高杂粮品质,首先是要解决品种问题。
“我们探索出薏苡侧膜抗旱集雨育苗移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春旱雨水不足问题,适期种植薏苡,减轻天时不利带来的影响。”省特色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兴仁综合试验站站长杨连坤在观摩现场介绍。现在,试验站采用该项技术,按照宽窄行开沟,将地膜覆盖在宽行上,收集雨水到种植区域,锁住水分、有效保温、抑制杂草生长,保证种子萌发,提高了移栽的存活率。
“十三五”期间,该试验站获得1个国家审定薏苡品种“黔薏2号”,2个贵州省审定薏苡品种“黔薏苡1号”和“贵薏1号”;进入“十四五”时期,获得贵州省认定薏苡新品种“薏珠1号”、“薏珠4号”等系列新品种,并聚焦下一代育种方向,深度挖掘薏苡的产量及品质优势、解析薏苡的遗传基础,为薏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种业“芯片”。
无独有偶,贵州是全国苦荞的三大主产区之一,但苦荞的外壳厚、脱壳难是限制苦荞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瓶颈问题。目前,育种功能实验室岗位专家陈庆富和他的荞麦研究团队已成功培育了贵米苦荞18号、贵米苦荞11号、贵黑米苦荞15号等系列薄壳苦荞新品种,可以直接脱壳,解决了脱壳难的产业技术重大难题,属于国内领先水平。
“经过10多年的试验培育,贵米苦荞系列新品种可以像大米一样脱粒。”陈庆富说,以往苦荞品种由于脱壳难,要获得苦荞米只能采用浸泡、蒸煮的工艺才能制成,属于熟米,现在薄壳新品种可以直接脱壳,获得苦荞生米,薄壳优势同时解决了碎米多、加工环节多、成本高的问题,丰富产品品种、改变加工工艺,新的食品原料将开拓出一个新的苦荞市场。
今年以来,省特色杂粮产业技术体系5个功能实验室和7个试验站,开展本区域品种资源收集繁育、新技术试验集成、新模式示范推广工作,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合力破解薏苡、荞麦、酒用高粱、芸豆、糯小米等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集成研发优质高效的实用技术模式,增强贵州特色杂粮产业技术实力。
提高机械作业水平
缩短生产作业时间
用工多,投资大,生产成本高、种杂粮赔钱是杂粮生产的问题之一。应用先进的杂粮生产技术是减少投资和提高效益的关键。
农具机械是农业现代化的装备支撑,机械化是大势所趋。围绕农时重要关节点,从播种、育苗、移栽、除草施肥和收获的各个环节来解决杂粮产业生产过程中用工量大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作业的效率和质量,缩短作业时间。贵州省特色杂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正在特色杂粮各产业种收的关键环节推行机械化生产,不断改进、研发出与生产技术相配套的机械,让先进适用、操作简单的现代农业机械出现在田间地头,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针对市场上农业机械与贵州本地杂粮产业适用性不强的问题,省特色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朱怡指出,对薏苡收割机的改进,要与生产厂家展开联合攻关,解决高损失率、高碎米率、秸秆还田以及高效利用等问题。体系内各实验室和试验站要加快全程机械化进度,大力引进推广、研制或改进符合贵州山地作业小型农机新机具,学习新技术操作流程,推动产业技术轻简、高效,促进贵州特色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推进两大体系融合
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酒用高粱产业集成高粱宽窄行栽培技术和高粱间作大豆技术、山区薏苡轻简化种植技术模式、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省特色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培育集成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但众多研究如何及时有效转化为可示范、可推广的成果,成为众多专家关心热议的话题。
据贵州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心相关人员介绍,今年,该中心以国家级、省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通过基地聘任省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为技术把关负责人,各功能实验室和综合试验站在基地内以课题形式开展农业主推技术示范,围绕主导产业集成农业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这一目标,展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以期产生一批适用性强、机械化程度高的农业主推技术。
截至目前,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共有17个种类技术体系;全省共有13个省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展示基地。今年,贵州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心正大力推进两大体系融合,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13个贵州省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展示基地建设是推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聚焦产业、深度融合、共享互动、共同发展的强力抓手和重要平台。农业主推技术发布后,各地将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依据发布的农业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和农业主推技术,依托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展示基地,向县内有应用主推技术意愿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组织开展示范推广和宣传培训,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确保今年内全省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
(本文转自2021年10月8日贵州日报)
原文链接:http://nynct.guizhou.gov.cn/xwzx/zwdt/202110/t20211015_7090202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