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特产关注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特产基地 > 正文

邯郸市2021年小麦播种技术意见

发布时间:2021-10-18作者:佚名来源: 邯郸市农业农村局

  我市是小麦主产区,又是极度资源性缺水地区,生产上面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减少地下水开采的双重任务。近几年,主要通过积极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及配套栽培和绿色高质高效农业生产等技术,保障了小麦可持续发展和粮食稳定。为巩固成果,提高单产、确保总产,推进品质提升,针对当前生产形势和存在问题,今秋种麦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推广节水稳产配套技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等重点关键技术措施:

  一、生产形势分析

  有利因素:一是领导重视。粮食是国之大器,小麦是主要口粮作物,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国家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加大,有利于农民种麦积极性提高。二是种植规模增加、水平提高。种植规模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逐步向规模化种植转变,从种到收基本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推广普及。三是墒情充足。其中7月份全市降雨量387毫米、比常年偏多1.7倍以上,8月份平均降水量为141.9毫米、较常年偏多2成,9月上中旬降雨也比常年偏多,充沛的降雨为土壤墒情储备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近期小麦价格上涨,有利于种麦积极性提高。

  不利因素:一是生产成本增加,其中以化肥涨幅最为明显,种子等农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同时近几年农村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逐年增加。二是生产灾害的潜在威胁,小麦生长周期长,极易发生冬春季冻害、后期风雨倒伏、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另外还有病虫草危害,其中雀麦、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发生蔓延加重,茎基腐病、纹枯病、赤霉病等病害在部分麦区发生较重。三是水肥等生产条件限制,地下水超采压力较大,节水灌溉设施不足,水肥利用率低,也是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

  二、任务目标及指导思想

  任务目标:以“保稳产、促高产、提质增效”为目标,种足种好今秋小麦,坚持“七分种、三分管”,重点打好播种基础、全面提升播种质量,培育壮苗,增加小麦抗逆能力,预防灾害发生、减少灾害损失。

  指导思想:一是按照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思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广优质节水小麦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促进小麦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二是通过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是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简化栽培节省用工,提高种植效益。

  三、主要技术措施

  (一)选用节水丰产和优质专用品种

  选用多穗、多抗、适应性和稳定性强的优良品种,地力条件好的地块选择节水丰产小麦品种,地力一般的地块选择节水稳产小麦品种。合理布局强筋等优质品种及专用小麦品种,推广订单生产、连片种植、规范管理、标准化生产,保证优质专用小麦的品质。其中适合我市种植的小麦品种有:邯6172、邯麦19、邯农1412、中信麦99、龙麦2号、衡4399、冀麦585、冀麦518、冀麦325、科农2011、农大399、中麦155、邢麦13、石麦22、石农086、观35、轮选103、婴泊700、衡6632、河农6049,济麦22、山农20、鲁原502等;有条件的地区在中高水肥地块试验示范种植马兰1号、龙堂2号等小麦新品种。适合我市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有:师栾02-1、藁优2018等。选择种子要符合质量要求:纯度≥99%,净度≥99%,发芽率≥85%,水分≤13%,播种前要做好发芽率测定。

  (二)种子处理,预防病虫害

  种子处理是有效控制土传、种传病害、地下害虫及抑制后期蚜虫危害的关键措施,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重点环节,小麦种子要全部采取包衣或拌种处理,有效减少病虫发生,减少农药农量和使用次数。针对我市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赤霉病等土传或种传病害以及地下虫害、蚜虫在部分麦区发生较重的情况。选用含有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杀菌剂戊唑醇、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或生物药剂枯草芽胞杆菌,植物生长调节剂复硝酚钠、芸苔素内酯等种衣剂或药剂拌种,避免白籽下地,确保拌种质量。要掌握“先拌杀虫剂,闷种晾干后再拌杀菌剂;先拌乳剂,待吸收晾干后再拌粉剂”的原则。拌种时要严格控制用药量,禁止超量用药,拌种均匀,阴凉地方晾干,现拌现用,不得久放。优质强筋麦对戊唑醇表现敏感,尽量使用其他药剂组合。包衣或拌种前对小麦种子要进行清选,筛除携带的杂草种子,控制杂草的种子来源,减轻麦田杂草的发生程度,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

  (三)足墒播种,打好节水基础

  足墒播种既能确保一播全苗,又可以免浇越冬水,配合镇压锄划等措施,还可以适当推迟春一水灌水时间,是确保小麦一播全苗的关键技术,也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基础。今年我市主体麦区土壤墒情储备基础好,为足墒播种提供了有利条件。小麦播种出苗期适宜的土壤耕层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75%~80%,9月17-19日全市出现强降雨天气,国家级气象站平均降水117.1毫米,大部分地块可以趁墒播种。推广节水喷灌、水肥一体化和浅埋滴灌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和种植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节水、节肥、增产的目的。浅埋滴灌项目区要把好滴灌带铺设和播种关,科学控制灌溉时间和灌水量,切实实现工程节水。

  (四)增施有机肥,优化施肥方式方法,减少化肥用量

  1、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一是通过普及推广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玉米收获后使用秸秆还田机及时对秸秆粉碎还田,一般粉碎2遍,秸秆长度小于5厘米,抛洒均匀,要求做到秸秆粉碎细碎,避免在播种时秸秆缠绕播种机械,影响播种质量,推广切段式秸秆粉碎机械。在秸秆粉碎后整地前,除按常规施肥外,增施适量尿素或秸秆腐熟剂,以加快秸秆腐烂。二是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底肥增施有机肥,充分利用畜禽养殖粪污等废弃物资源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耕层有机质含量,促进小麦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小麦品质。

  2、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本着节约用肥、促进绿色发展的原则,根据土壤肥力和产量目标,结合土壤基础养分数据,确定氮、磷、钾、微肥的用量与合理配比,杜绝盲目乱用多用肥料,做到减量精准配方施肥。一般亩产500-600公斤麦田亩总施纯氮13~15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钾3~5公斤。增施有机肥的地块酌情减少化肥使用量,各地按照产量水平所需肥料的“大配方”,针对本地土壤特点进行“小调整”。同时配合施用锌、硼等微量元素。今夏我市降雨多,土壤中氮钾淋洗较多,尤其是受到涝害的地块,要适当增加氮钾用量。

  3、推广氮肥后移技术。高产田将底施氮肥的比例减少到全生育期氮肥总量的40~50%,追肥的比例增加到50~60%,中低产田氮肥底肥、追肥的比例各占一半,磷、钾全部底施,优质麦春季追氮要分为拔节期和开花期两次进行。

  (五)适时适量播种

  我市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7-18日,最佳播期为8-13日。适播期内亩播量控制在10-12公斤,基本苗控制在20-25万,适播期后播种的地块,每推迟1天,基本苗在原来基础上增加1万,即亩播量增加约0.5公斤。要结合千粒重、发芽率、地力水平、整地水平适当调整播量,创建合理群体,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减少后期倒伏风险。由于今年小麦收获期间有降水过程,部分种子发芽率可能下降,播种前应做好发芽率试验,要根据种子千粒重和发芽率,结合播期准确计算播量。

  (六)农机农艺并重,确保整地和播种质量

  1、精细整地。首先是提倡深耕深松整地。土地深耕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有利于秸秆腐熟,控制杂草发生,减轻病虫害危害,提高整地质量,促进小麦根系下扎,提高抗旱抗逆能力,对病虫草害发生严重或者多年旋耕的地块,要进行深耕深松整地。尤其是对已连续3年以上旋耕的地块要进行深耕或深松。深耕深松的深度应达到25-30厘米,深松行距最大为70厘米,破除犁底层;最近3年内深耕深松过的地块,旋耕深度要尽可能达到15厘米以上,旋耕2次。其次是使用一体化机具简化作业。推广深松、旋耕、分层施肥、强力镇压一体化机具精细整地,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第三是平整土地。土地平整可以方便播种和田间管理,有利于苗齐苗匀,还可以节约和优化水肥资源,有条件的种粮大户和规模化种植的经营组织,要利用整地机械平整土地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整地时要根据墒情掌握好时间,达到土地平整、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的要求。

  2、均匀播种。继续推广采用等行距全密种植形式精细播种,提高田间均匀度,减少地面无效蒸发,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肥资源。播种深度控制在3-5厘米,避免播种过深造成弱苗,如果土壤过暄要先镇压后播种,播种机行走速度不超过5公里/小时,禁止中途停车,确保播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3、播后强力镇压。播后镇压可以踏实土壤,踏墒保墒,增加种子与土壤的紧密度,提高发芽率,减少跑风漏墒,减轻冻害发生,提高小麦抗旱、抗寒能力。由于大部分播种机自带镇压器重力不足,推广播后强力镇压,在播种后出苗前土壤表层墒情适宜时,采用圆柱镇压滚、三角耙镇压滚、凹凸镇压滚等专用镇压器配套小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进行镇压,镇压行走速度要均匀,示范推广新型自走式麦田专用镇压器,减少车辙的碾压。



原文链接:http://nyncj.hd.gov.cn/cont_html/nongyejishu/20210923578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关注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特产协会官方网站--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安全联盟站长平台

特产关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2 tcgz.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3596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340号

联系电话:010-58471778 手机:15340107939 监督电话:13161838198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471778

联系邮箱:zgtczxwx@foxmail.com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