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板湖村:打造新形象都市街道
发布时间:2021-09-16作者:佚名来源: 东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宽敞道路干净整洁,红色阵地串珠成链,社区生活丰富多彩……走进黄江镇田美社区,迎面而来的是一幅美丽宜居、和谐共生的动人乡村新画卷。
目前,田美社区特色精品示范村一期工程已经全部竣工并通过市级验收,市特色精品示范村一展新颜。
“现在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黄江田美社区党委书记梁何贵说。今年,结合镇乡村振兴“8+1”项目规划,田美社区将继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富裕繁荣、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
党建文化输出方阵聚点成面
“现在社区的活动场所遍地开花,周末小朋友户外活动也有了好去处了。”在黄江镇党史公园内,市民梁女士正看着丈夫和五岁的儿子在公园的球场上,上演了一场“亲子博弈”。
近年来,黄江镇田美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深挖区域红色党建文化,打造美丽幸福村居。
在田美社区的党建广场上,通过石雕、影像、图片等多种方式,开放式的展示党建文化,让田美社区广大党员群众在日常活动中接受党史党建教育和党建文化熏陶。
此外,还有党建主题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在黄江成熟的党建阵地上,今年,黄江全面升级改造田美社区公园为黄江镇党史公园,聚点成面,串珠成链,打造田美社区特色党建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田美社区还配套建设安世厂区道路联通工程、田美北排渠道路联通工程、莞樟路黄江段道路两旁建筑物景观提升工程。
多个工程将田美社区党建阵地与镇交通主动脉——莞樟路全面贯通,大大提升了田美社区党建阵地的辐射范围,着力打造田美社区党建品牌,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对外展示的新名片。
接下来,田美社区将以板湖梁氏宗祠文化小园工程等项目提升乡风文明。通过以梁氏宗祠为基础,围绕凤凰树下的祠堂,结合党史文化、本村发展历程打造休闲文化小园,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以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振兴。
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向南与深圳光明进行产业衔接,推动建设莞深创新融合发展先行区。”黄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田美社区将借由乡村振兴契机,优化营商环境,集聚资源要素,实现产业与人才振兴。
近年来,随着田美社区居住环境和生活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为社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广泛集聚发展要素向社区靠拢,要素供给提升迅速提升。
“更多更好的企业、项目、技术、资金、人才愿意来到田美社区、留在田美社区,加快了辖区内的第一、二、三产业快速融合发展。”梁何贵表示。
截至目前,田美社区规上企业(包括政府企业)共有123家,如安世半导体公司、奥泰斯电子有限公司等,涉及半导体生产、传感器生产等高新技术行业等。
此外,规下企业(包括政府企业)更是多达1252家,囊括提供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各行各业,其中藤草家具特色行业更是远近闻名。由当地农民企业家建设藤草文化博物馆,多年来培养出一批“莞草编织”手艺人,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藤编”艺术得以传承。
梁何贵表示,未来社区将在产业方面,重点推动板湖工业北区“工改工”项目,实现存量土地优质更新、增量土地集约开发,吸引高科技、高质量的企业进驻,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聚焦村容村貌提升打造特色街道
“以前可没有现在这么好看。近年来,党和政府的政策好,花大力气建设新农村,村里的变化才越来越好、越来越美。”板湖村村民梁叔指着村里街道的新变化说。
近年来,黄江积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通过“绿化”“美化”“提升”等措施,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近年来,板湖村通过不断增强路面的绿化、美化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绿化品位,正逐步消除道路绿化不达标、黄土裸露、杂草丛生等脏乱差现象,为村民创造绿色生态的幸福生活,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新农村。
目前,板湖村8个乡村振兴项目已获得黄江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将以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着力改善板湖村人居环境、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建设基础设施配套。
面向未来,板湖村将着重建设特色步行街改造工程,打造新形象都市街道。
“把原先脏乱差无规律的摊位重新整理、规划整合。”梁何贵表示,未来板湖村将在整体步行街街道设计中融入了新潮元素,以“传统文化+现代潮流”跨界结合的手法打造为一个时尚潮流、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商业街区,一个吃喝玩乐目的地及生活达人和创意潮咖的特色打卡地。
此外,旧街人居环境升级改造工程,板湖旧建筑外立面改造工程,板湖村支线道路“白变黑”工程,板湖一街、板湖二街巷道试点升级工程等项目也在不断推进中。
“乡村振兴工作就是要让村民觉得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幸福感。”梁何贵表示,未来,田美社区将致力于打造成一个宜居、宜业、宜商的美丽社区,有效提升乡村振兴品质。
来源:写意黄江
原文链接:http://nyncj.dg.gov.cn/zx/zl/xczxzt/gzdt/content/post_3600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