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火照亮农业高质量发展路
发布时间:2021-09-16作者:佚名来源: 漯河农业信息网
7月15日,喜讯传来,河南省夏粮再创历史新高。“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原粮仓再丰收,意义非凡。探寻河南省农业快速发展秘诀,科技这一“利刃”当居首功。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为河南省农业科技的重要力量,在过去5年,创新科研成果、创新机制体制、推动农业技术落地,助推河南省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目标
为中原粮仓打上“丰”“优”标签
2015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目标,也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新挑战。
“2015年,河南省审定的26个小麦品种,均为普通品种。”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小麦所所长雷振生说,国家审定的21个小麦品种中也仅有一个优质强筋品种。
根据国家重大战略,结合河南省小麦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在“十三五”之初,定下两大重点任务:高产麦区,开展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研究示范;中低产麦区,开展抗逆稳产关键技术研究示范。
2016年,郑麦379通过国审,连续3年成为河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品种;2017年,百农4199通过省审,连续两年成为河南省种植面积前两位的小麦品种之一。以两个品种为代表,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育成的具有突破性的小麦品种,为河南省小麦生产提供了重大品种支撑。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育成的品种年均应用面积超过3500万亩,单产水平由2015年的亩产418公斤提升至2019年的441公斤,支撑河南小麦单产稳居全国首位;10个优质强筋品种、1个优质弱筋品种、1个酿酒专用品种,为河南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满足了市场多元化优质原粮的需求。
一手增产量,一手提质量,中原粮仓打上“丰”“优”两个标签。
聚焦
瞄准产业链科技齐发力
2015年,在荥阳市举办的一场玉米籽粒机收现场演示会上,30多个玉米品种同台“打擂”,“收棒子”变“收籽粒”成为焦点。
“解锁”玉米籽粒机收难题,是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期间的方向之一:从产业源头的品种创新打开突破口。
5年间,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选育的豫单132玉米新品种,先后创造了10亩示范方平均亩产破千公斤的高产典型,创下了百、千、万亩示范方的大面积高产纪录。
今年河南省玉米播种面积超过5500万亩。作为我国第一大、河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玉米因其集饲料、工业原料、能源、油料和食用的“五位一体”功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根据河南省乃至全国玉米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提出并组织实施了河南省玉米籽粒机收、全株青贮、鲜食甜糯三大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规模产业化应用。通过整合多家单位的专家团队,围绕全省玉米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集成示范和推广。
三条产业链,三条技术路径,三个产业发展方向上,科技齐发力。
集成
农业技术“打包”进农田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团队育成并通过审定(登记)品种33个,成绩斐然。
为提高育种效率,在应用育种新技术的同时,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将育种专家和试验站、植保专家组成联合体,建立了河南花生品种测试网络,在郑州、商丘、南阳建立不同病害的抗病鉴定平台,为选育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提供平台,促进了选育进程。
“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技术岗位涉及育种、栽培、植保、农机、推广5大环节,综合试验站则定位南阳、驻马店两大主产区。”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董文召说,专家合力带来的技术集成推广对实现生产标准化和节本增效发挥了巨大作用。
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农机团队针对河南省春播、麦套、夏直播三种生产模式,分别提出了农机选型与生产全程机械化方案;植保岗位团队筛选出15种高效低毒杀菌剂,并集成推广了花生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耕作岗位团队研制出花生专用有机肥等产品,集成了营养协同调控技术体系。
握紧拳头,才能更有力。“十三五”期间,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集成推广的花生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花生种肥异位同播技术、减施化肥技术、全程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模式30余项。
专家成果、科技要素集聚,让农业科技“打包”进农田,促进了农业高质高效。
协同
创新、推广、应用“一盘棋”
多年来,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逐步完备,但科研创新与技术推广则是短板。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创新并逐步构建起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整合科研、推广力量,形成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一盘棋”,使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首席专家、岗位专家、试验站各司其职,又相互交融,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深度参与,串起了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和应用体系。
几年前,浚县屯子镇振鹤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永杰还是一个种植、加工鲜食玉米的新手,如今,依托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鹤壁试验站,背靠体系专家,该合作社已经发展成为流转土地2000多亩,涵盖种植、贮存、加工、销售的规范化企业。
如果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农业科技的蓄水池,那么“一三五五”工作机制则是农田间的灌溉渠,通过专家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对接,先进的农业技术、生产模式源源不断“流”向田间。
在“一三五五”工作机制下,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推广服务模式,4个体系专家集中力量,从临颍县小辣椒产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入手,开展新品种引入、工厂化育苗、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结合当地政府部门、农业企业等,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用科技进步,支撑产业发展;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十四五”开局,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定下新目标:补短板,要认识清晰,目标准确;解难题,需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促发展,更要深度融合,协同创新。
“十三五”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重要成就
小麦
小麦体系育成的品种平均年应用面积3500万亩以上,单产水平增幅5.5%。
2020年,体系育成的10个优质强筋品种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带动河南优质小麦应用面积达到1533万亩。
玉米
玉米体系选育的豫单132创造黄淮海夏玉米籽粒机收10亩方平均亩产1098.6公斤高产典型
“夏玉米田间节水节肥节药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大面积示范应用,节水20%、节肥15%、节药10%以上。
水稻
水稻体系培育的水晶3号获得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郑稻201成为河南省首个通过审定的直播水稻品种。
花生
花生体系筛选示范推广的10个品种,年度种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0%以上。
花生体系集成推广新技术、新模式30余项。
甘薯杂粮
体系推广应用红薯品种50万亩,推广周豆、驻豆系列大豆品种100万亩,推广豫谷系列谷子品种50万亩,累计增加经济效益2.95亿元。
肉牛
构建肉牛精准繁殖技术体系,示范场肉牛群体年繁殖率95%以上,实现了“一年一胎”技术。
加大夏南牛无角系、郏县红牛雪花肉新品系、皮南牛的良种培育与推广,支持郏县、新野等地肉牛产业发展。
生猪
建立了区分非洲猪瘟野毒和疫苗株的快速检测技术,为非洲猪瘟防控和复产保供提供技术支撑。
建立了猪体细胞、肠道微生物、组织以及精液冷冻保存技术体系,有效保护了河南省珍贵的地方猪遗传资源。
建立了全基因组选准和精准选育技术,并在产业中应用,使每头母猪提高产仔数1.2头,降低发病率3%。
中药材
评价山药种质资源458份,育成淫羊藿、地黄等新品种30多个,推广豫丹参1号和豫西红2000余亩,推广金银花新品种豫金1号及其配套技术5000余亩。脱毒地黄苗栽培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产量提升1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
推进“四大怀药”标准化种植,提升其品质一致性、稳定性。申请河南省地方标准《艾绒标准》、南阳市地方标准《南阳艾鲜叶质量标准》,指导南阳艾产业发展。
蔬菜
培育出博新、博杰等系列高产、优质、抗病黄瓜品种,在主产区市场占有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培育出无刺水果型黄瓜品种“绿翠”,完全能够替代进口品种,种子价格仅为进口品种的30%。
引领工厂化育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年产千万株以上规模化蔬菜育苗场10余家,年商业化育苗超过10亿株,成为蔬菜产前重要的产业。
原文链接:http://ra.luohe.gov.cn/Show.aspx?ID=8547
- 上一篇:提高芹菜产量和品质,浇水施肥有讲究
- 下一篇:玉米灾后管理 用好“五字诀”